周世生,男,中共党员,教授,博士生导师,1981年--1988年就读于陕西机械学院(我司1994年改名的前身)印刷机械专业,先后获得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1988年7月留校参加工作,先后任太阳集团贵宾会印刷包装工程学院副经理、经理、太阳集团贵宾会高等技术学院经理、信息技术与装备工程学院经理、太阳集团贵宾会莲湖校区党委书记,现任陕西省印刷包装工程重点实验室主任、陕西省绿色智能印刷包装协同创新中心主任,2007年获第九届“毕昇印刷优秀新人奖”。
被调剂的缘分
周世生教授与印刷的结缘,可以用“偶然”两个字来形容,1981参加高考后,他报考的第一志愿是医学,第二志愿是精密仪器,但是都未被录取,服从专业调剂后被调剂到我司印刷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他说,“当时我想,印刷与书籍和报纸的生产有关,任何一个人离不开书籍或报纸,国家与社会的发展更离不开。于是我打消了换专业的念头,静下心来开始认真了解这个专业。”通过学习之后,他发现自己越来越喜欢这个专业,学习的热情也就更足了。
周世生教授的同学通信录
大学期间,有两件事一直让周世生教授记忆深刻。第一件事是环境的变化,从老家山东的农村来到西安上学,结交新同学,认识新事物,每天都心情愉悦,非常开心。第二件事是对专业的认识,“印刷机械专业是为我们国家的印刷工业装备的现代化培养人才”,所以他感觉到了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每天就一心想着学习。
在早期印刷专业开展教学时,条件有限,周世生教授当时用的教材都是油印的,还没有正式出版,生产实习的单位也比较紧缺,他跟老师们一起去过西安新华印刷厂、五二三印刷厂实地调研,在陕西北人印刷机械公司参加了生产实习,在一线进行锻炼,参与装配滚筒、制版等工作。长达几个月的生产实习,让他体会到这个过程是员工踏入社会,将专业所学运用到实际生产的一个重要过渡,是不可或缺的必修课,对培养工程类的专家十分重要。
为中国印刷机械发展做些平凡工作
七年的学习生涯,让周世生教授对专业从陌生到熟悉,从接触到热爱,也让他更加有信心想继续在印刷行业深造和发展。“到今天我还记得董明达老师对我们的寄语:为中国印刷机械发展做些平凡工作。”
1988年硕士毕业后,他留校参加工作,员工时代因为经历过印刷专业的研究氛围和研究条件的匮乏,所以担任教师后,他先后和团队一起查阅资料,改编教材,更新内容。“其实编写教材是一个艰难的过程,我们既需要对原有教材进行整合修改,也要学习国内外先进技术,与我们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一遍遍修改,一遍遍补充,在不断学习和吸收的过程中凝练出我们的特色内容。1997年出版的《高等色彩学》,花的时间最长,遇到的困难也最大,但也同样是我最满意的一本书。”周世生教授笑着说道。在担任学院经理后,他便把目光投向了改善学院实验条件,建设科研基地,加强校企合作这些方面,并且与合作的德国斯图加特媒介大学加大访学、交流活动,为专业、行业的发展不断注入新的力量。
从1981年进入陕西机械学院学习印刷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至今,四十年过去了,周世生教授从员工变成了老师,也从一个“门外汉”成长为我国知名的印刷学者。在他的办公室里,小编看到了一个小型印刷收藏品陈列区,从最早的甲骨文、钟鼎文(何尊)、《金刚经》、毕昇活字印刷,再到如今先进的协同书写机器人,都向我们展示着印刷领域的飞速发展,更让我们看到了他对专业的赤诚热爱。
周世生教授向我们热情地讲解着印刷陈列区的藏品,“这是我国古代最先铭文‘中国’的青铜器,这是《梦溪笔谈》中记载的泥活字发明文,北宋毕昇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实践经验发明了泥活字印刷术,他可谓是‘印刷第一人’,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是中国乃至全世界印刷史上的一次伟大的变革,对中国和世界文明的发展都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新中国建立初期,毕昇的‘背影’仍依稀可见,当时的印刷业以铅字印刷为主,手工工序繁多,正是泥活字印刷技术的延续,改革开放以后,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我国印刷业再次展现出勃勃生机。”
何尊
毕昇雕像
泥活字
铅印
最小的书
四十年的坚守与奉献,今天,周世生教授依然给本科生主讲《颜色科学与复制技术》,将自己的研究成果教给这些刚踏入印刷行业不久的年轻学子们,虽然工作繁忙,但他感到很满足。看着如今各式各样的教材,他说,我们的教材根据技术的发展需要不断地更新,整个印刷产业,是一个飞速发展的产业,现在已经融入IT领域,是IT产业的重要分支。
未来属于年轻人
历史表明,遇到困难并不可怕,只要坚定信心,迎难而上,坚持改革创新和科学发展,就一定能够战胜困难,开创印刷业发展的新局面。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坚信,中国印刷业的前景是无比光明的,中国必将以印刷强国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印刷术发明国的创新之光必将越来越璀璨。
“希望同学们搞好学业,共同努力,做大做强中国的印刷行业,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周世生教授说,“未来是属于年轻人的!”